包裝行業能從各國制造哲學中學到哪些?
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后,“中國制造2025”經常在各個場合被提及。與此同時,日、美、德國的“工業4.0”概念也常常被與“中國制造2025”一起被提及。且各國制造哲學有著各自顯著的特征,從包裝行業——中科天工來說,中科天工積極響應國家制造2025,采用與創新技術,克服傳統作業方式,不斷革新,緊跟制造業時代發展步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國外制造哲學顯著特征。
那么,具體到各國制造哲學,我們能從中得到哪些借鑒意義?
日本的制造哲學
日本制造業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過組織的不斷優化,文化建設和人的訓練來解決生產系統中的問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是:發生問題——人員迅速到場、確認現場、探究現實,并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產生原因,通過改善避免問題。最后知識落到了人的身上,人的技能提升后,解決和避免問題的能力也就提升了。
對日本企業而言,員工是最重要的價值,所以日本企業從不會去談機器人換人或無人工廠。但這樣的文化在近幾年遇到了巨大的挑戰,首先是日本的老齡化使得年輕一代制造業人才大量短缺,沒有人能夠去傳承知識。其次是日本工業企業保守的文化造成軟件和IT技術人才的缺失。
德國的制造哲學
德國的先進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舉世聞名。德國解決問題的邏輯是:發生問題——人解決問題——將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流程固化到裝備和生產線中——對相似問題自動解決或避免。除了生產線追求問題自動解決,德國在企業管理方面也盡可能減少人為影響因素。
但德國對數據的采集缺少積累,因為德國制造系統對故障和缺陷采取零容忍態度,出了問題就通過裝備端改進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由于生產線的高度自動化和集成化,整體設備效率非常穩定,另數據進行優化的空間也比較小。
美國制造業創新哲學
美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最注重數據的作用。客戶需求分析、客戶關系管理、質量管理、設備健康管理、供應鏈管理、服役期管理等各方面都大量依賴數據進行。除了利用知識解決問題外,美國也擅長用知識進行顛覆式創新,從而對問題進行重新定義。
由此,包裝行業從各國制造哲學中學到的有:
1、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創新,引進新技術新方法,不墨守成規;
2、加強數據處理能力,及時利用互聯網時代發展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