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智能制造 推進傳統包裝行業轉型升級!
在隨著阿里醞釀了三年的“犀牛智造”走上臺前并投入生產,以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制造業升級等話題也被一并成為行業的熱門話題。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悄無聲息地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對很多的企業來說,智能制造有什么好處、如何才能簡單有效地對生產流程進行升級,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在全球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產業分工的背景下,留給中國制造業的時間并不寬裕。
1. 為什么智能制造如此重要?
“以制造業增長為代表的經濟結構轉變,會加速經濟增長進程;制成品出口導向國家,經濟結構變化速度較快,國內外產業聯系程度更高,制造業對增長貢獻也更大?!睋ば挪孔钚聰祿?,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元,占全球比重28.1%,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但經過40年發展,這樣的模式正逐漸面臨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來自內部,國內制造業“用工荒”逐年加劇,疫情之后一度成為社會熱點。這背后是人口紅利使低端產業造成了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而年輕群體則不再滿足于傳統制造業工人微薄的收入。在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下,轉而尋求快遞員、騎手、網約車等新的社會需求職業。另一方面則在外部,以德國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智能制造領導聯盟”、英國《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等為首。在國際范圍內,多個政府或組織正在大力推動新型高自動化制造形式,下一代工業制造已逐漸成為新的趨勢。
對于還在猶豫的傳統包裝企業來說,在用工的壓力與“新基建”等政策的指導下,前進的方向逐漸清晰起來:在IOT與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之下,通過對傳統產線數字化的改造與建設,將達到生產效率與成本的進一步優化。這不僅是局部工廠的解決方案,讓傳統包裝行業向智能制造包裝行業更是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必要的生產方式的變革。
2. 物聯網:智能制造的“神經”
智能制造的普及并非一帆風順。對于企業來說,采用低端勞動力不僅可以節省成本,更可以讓生產線變的更加“靈活”。在一些企業管理者的眼中,傳統自動化工業流程往往是將機器以事先擬定的腳本進行運作。在一個生產線中,每一臺機器、每一個節點都是“死”的。需要技術人員提前提供好運行的腳本,并按照腳本來進行運作,這也正是很多制造業不愿放棄人工制造的原因:相比機器而言,人是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人工的生產線更具有“柔性”??梢宰龅诫S機應變,并實時地根據產線的狀態調整自己的工作。
而這也恰好也是外界對于智能制造的普遍誤區:智能制造會使用機器來替代人類的操作。其實它并非為了單純解決“能源、體力”等問題,只依靠機器將生產流程自動化。而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對工業數據進行更深度的檢測,并在各節點之間進行實時的數據交換、處理。將每個節點、每臺機器狀態與效率的最優化,并最終促成整個系統的高效運行。例如中科天工綠色包裝智能工廠通過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的數據融合,實現用全域數據來驅動精益管理的智能化。料工費統計的實時性、準確性、全面性得到極大提升;面向門禁系統、圖像識別、視頻監控、環境設備、通信設備的全廠集成,使得從安全廠區到數字車間、智能宿舍的智慧管理成為可能。在智能制造中,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不僅可以在低延時下實現更準確地操作,還可以如同“神經”一樣,收集記錄生產過程中每個節點的狀態數據。借助5G等更加先進的通訊技術,讓數據在節點之間交換流動起來,就像“血液”通過了“血管”。
3. 物聯網改變了什么
隨著制造業產線流程的愈發復雜,被制造的產品越來越精密,曾經人工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智能制造時代正被逐步克服。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物聯網技術解決的將不僅僅是人的問題,更是給整個產線流程帶來方方面面的改變。當前中國制造業的一大特點就是,從業人數與規模,都遠遠領先于其他擁有制造業的國家。這正源自于改革開放之后,制造業的崛起之下,中國形成了世界上品類最多、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體系。但與此同時,不同品類的工業特點,造成了國內制造業發展的不均衡:領先的企業已經開始建設黑燈工廠了,而還有更加廣大的小型制造業工廠,離真正的數字化改造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一個更加一體化低成本的平臺化解決方案。
隨著底層軟硬件技術的逐漸完善,以及對制造業進行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改造,正逐漸在讓更多的企業邁入了智能制造的領域,而更多的數據也將推動各種產業應用的發展,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而“用工荒”的問題或將不再存在。而整個制造業智能化的改變,也必將帶動著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并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成為下一步帶動國民經濟進步的根本動力。
天工TIME整理編輯,來源于網絡,侵權即刪~
